红军中谁乒乓球打的好?
张良,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长,当年在红一、红三军团中是公认的第一(王明、周恩来等人不在其列) 解放后当过中国乒协主席,90年代还参加过国际乒联代表大会,与瓦尔德内尔等乒坛名将交过手。他发明的“左推右攻”战术至今仍在世界乒坛起着重要的作用。 二王一马时期曾采访过他,他说: “我一生有三大爱好:一是打球,二是游泳,三是看戏。”(注1)
张良是河南省西平县人,5岁随家里来到西安,6岁开始接触乒乓球,小时候的家庭条件很不错,所以球技长得很快——当时西安有很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经常聚在一起打乒乓球,他们技术好,球品也不错,给当时很多西安的乒乓球爱好者带来了很好的锻炼机会。 张良从小性格有点内向,但是打乒乓球的时候很外向。由于身体不是特别好,一开始学习乒乓球只是作为锻炼身体的方式,没想到后来水平越来越高。 他先是在西安市青年宫参加训练,后来被西安市业余体校选拔进去,开始接受更专业的训练。因为表现比较好,1949年解放军进西安时,张良已经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了,并被选入延安部队文工团,开始了他的文艺生涯。 (注2)
新中国成立初期,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人的关心下,我国乒乓球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。1953年,第一次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举行,张良参加了这次比赛并获得了男子团体冠军和男子单打亚军。 随后几年,张良连续获得了全国乒乓球赛男子单打冠军,并与队友一起创造了历史上首次亚洲冠军。
1958年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,张良与队友合作,获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,这也是中国第一块乒乓球世界大赛金牌。 到了60年代,虽然张良的年龄增长了,但实力没有下降——他还创造了男子单打、双打、混双三连冠的纪录!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,尽管张良已经退出了国家队,担任了中国乒乓球队教练,但他在国际上仍然很有竞争力。
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上,虽然已经47岁的张良和搭档韦晴光击败了中国台北队的叶智刚/庄宏,获得男双冠军;在单打比赛中,张良战胜了当时日本著名选手藤泽园治(也是后来的世界乒坛教父),进入了八强。
张爱萍
张爱萍,1915年5月出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民家庭。1932年3月参加红军,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历任红军营特派员、团政治处主任、团政委,参加了长征。张爱萍不仅是位将领,还是诗人、书法家和画家,爱好广泛,尤其对下棋、打乒乓球颇有研究。长征途中,物资匮乏、生活单调,行军作战的间隙,大家常常以打牌、下棋和打球来活跃紧张的气氛,进行自我减压,张爱萍自然不会错过这些难得的休闲娱乐好时机。
一次休息的时候,张爱萍和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蒋光慈在路边打乒乓球,正打得激烈时,旁边路过的一名警卫员惊呼起来:“快看,周副主席来了!”张爱萍抬头一看,果然是周恩来,他和蒋光慈赶忙立正敬礼。周恩来微笑着走到乒乓球桌前,在旁边站了一会儿打量了两人会儿,然后问:“你们打乒乓球是哪个教的?”张爱萍立即回答:“是自学的”。周恩来又问:“你们以前打过乒乓球没有?”张爱萍和蒋光慈一听,异口同声地说:“没有。”周恩来风趣地说:“我看你们还真可以。”张、蒋二人一听,受宠若惊,连忙诚恳地问:“周副主席,那你老人家教教我们吧。”
“好!你们俩继续打,我给你们当参谋。”周恩来说完,就坐了下来。张、蒋二人又打了起来,周恩来看一会儿,就讲上几句。譬如:“发球时,手臂要这样转动”“攻球要快、狠、准”“球要打在球拍的后半部”等等。张、蒋二人连连点头称是。
这时,刘亚楼走了过来。他看准周副主席的空当,对张爱萍说:“小张,把你那个球拍给我行不?”张爱萍一听,有些不解地说:“当然可以。可是为什么?”“我来帮你打。”刘亚楼笑嘻嘻地说。张爱萍这下明白了。
于是,周副主席教刘亚楼打球,两人各教各的,互不干涉。“战场”上却是一派你争我抢、互不相让的景象,而“参谋长”们却在“运筹帷幄”。在场的人都看得津津有味,不时鼓掌叫好,而周恩来和刘亚楼在教人的时候,更是全身心地投入,没有把别人的嬉笑声放在心上。
过了一会儿,周恩来看了看天色,又环视了一圈坐在地上的指战员们。大家也早就注意到了周副主席,都纷纷把目光聚焦在他身上。周恩来站起身来,严肃地对大家说:“同志们都休息会儿吧,准备出发,我们再不快点儿赶路,前面就危险啦!”大家一听周副主席这么说,就连忙站起身来,张爱萍和蒋光慈也立刻结束了“乒乒乓乓”的对战,整理背包,又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......